人在太空中怎么睡觉?
好看
在地球上,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是人们遵循的自然规律,但在太空中,宇航员一天要经历16次日落和日出,他们的睡眠面临着诸多挑战。2009年“亚特兰蒂斯”号载人飞船上的两名宇航员就因睡眠被突发情况打断,不仅影响情绪,还导致航天任务出现隐患,这凸显了太空睡眠的重要性。
睡眠是高等脊椎动物周期性进入的可逆性静息生理状态,在睡眠时,机体虽对外界刺激反应能力暂时减弱,但仍维持着基础生命体征。然而,太空环境特殊,航天器内部仪器设备运行产生的振动、噪声,以及幽闭单调的环境,都可能诱发宇航员的睡眠障碍。
为了保障宇航员的睡眠质量,空间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。首先是设立睡眠舱,中国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各有三个独立睡眠区,睡姿有“平躺”和“站立”两种,在失重环境下对睡眠并无差异,但宇航员需将身体固定,防止漂浮碰撞。同时,舱内照明系统模拟自然光周期,睡前2小时切换为暖光模式,促进褪黑素分泌,帮助宇航员产生睡意。
降低噪音也是关键。睡眠区通过隔音棉与空气循环系统降低噪音,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夜间睡眠环境噪音最好控制在30分贝以下,必要时宇航员还可佩戴降噪耳塞。此外,心理调节也不容忽视,每个睡眠舱配备舷窗,宇航员可通过观赏宇宙美景缓解心理压力。尽管空间站宇航员平均每天睡眠约6.5小时,比地球时间稍短,但深度睡眠占比提升15%,睡眠质量更优。期待未来人类能在火星实现更舒适的睡眠,仰望不一样的星空。
文章来源:(1)人在太空中怎么睡觉?——科普中国
查看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