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定义“好”茶?
好看
“何为好茶?”—— 这个问题,中国人追问了千百年。老茶客会问,好茶是好在如何的香气、滋味,还是好在某个突出的特征?喝茶小白会问,好茶是来自核心产地的就好,还是贵的就好?孩童也会问,好喝的就好吗?所谓的“好”,应该如何定义?
一、千百年来,争议不断
在中国首部茶学著作《茶经》中,茶圣陆羽从土壤、气候、地形地貌、区域、品种、制作方法等多个维度阐述了辨别好茶的方法,为彼时的茶叶生产与消费提供了一定的指引。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,成书于唐朝的《茶经》由于时代的特性,在对好茶的阐述上存在一些限制性。彼时饮茶以煎茶法为主,茶叶需经研磨、煎煮,还需加盐、香料调味,这就要求原料必须具备强烈风味,才能在多道工序后留存茶味,因此花青素含量高、刺激性强的紫色芽叶品种成为优选。不过,《茶经》的划时代性不仅在于它首次提出了影响茶叶品质的基本因素,在植物学尚未成体系的时代,《茶经》还从植物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放在如今依然适用的判断方法。《茶经》问世之后,好茶的标准随时代更迭不断演变。
二、基石铸就,滥用却甚
新中国成立后,为规范茶业发展与贸易,国家陆续出台各类茶品标准与审评方法,从国家层面对茶叶进行了等级结构、审评术语等多方面的统一,为 “好茶” 划定了基础框架。现在在各个茶类的产品标准中,基本都有一个划分产品等级的表格(部分通用性茶类产品标准没有制定),表格内针对茶叶的外形和内质两大板块细分成了八项因子,明确了茶叶各个等级应有的品质。针对这八项因子而展开审评,在茶叶审评中也被称为“八因子评茶法”,通过每项因子加减分比对标准样与参考样的差异,评分数绝对值越大则说明标准样与参考样之间的差别越大。另外还有“五因子评茶法”,是针对外形、汤色、香气、滋味、叶底的评茶方法,以百分制加权评分,用于多茶样品质对比。
三、纵观古今,行走万山
优质的茶品总与其背后的茶山环境脱离不开关系,正如千百年前《茶经》中所述,茶园中的气象、土壤、地形地貌这三个主要的客观因素稍有参差,茶叶的品质风味便会大相径庭。茶树的质量、树龄也与风味息息相关,就像随着树龄越大,茶树内呈现木质香的萜烯类物质积累得便越多一样,这些因素都对茶叶的风味呈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。这些客观因素又都存在一个共同点,即可以用数字进行直观地量化,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。
定义好茶,从来不是要定下一成不变的味觉霸权,而是要搭建一个清晰、开放、可信的认知框架。让茶的“好”,变得可说、可学、可品、可感。让每个人都能在茶的世界里,找到自己的那一杯“好茶”,喝得明白,喝得自信。中国茶,值得更透明的标准,更真诚的表达,更开阔的未来。而我们,正在路上。
文章来源:(1)好茶之“好”,该如何定义?——中国国家地理国茶地理
查看全文